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开幕。在这个时代,能让全球瞩目的事情并不多,奥运开幕无疑是其中之一。经过半年精心筹备,由张艺谋执导、蒙牛首次作为奥运全球合作伙伴的开幕大片出炉。这支仅有60秒的短片,凝聚了制作团队大半年的心血,从跨时区的合作到国师的严格指导,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
蒙牛与张艺谋携手,旨在通过这部影片在开幕当天脱颖而出,深深烙印品牌形象。张艺谋作为全球知名的导演,深谙开幕式的艺术表达,他的加入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创意深度,也为蒙牛的品牌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助力。通过这次合作,蒙牛希望借助张艺谋的影响力与专业性,将品牌主张与奥运精神完美结合,在全球观众面前展现一个充满张力与情感的视觉盛宴。
影片的创意起源于蒙牛产品的包容性,与巴黎奥运会的精神高度契合。影片采用了一块象征蒙牛牛奶的巨大白布,作为流动的奶液隐喻,从内蒙古飘向巴黎,在塞纳河畔立起,映照出万千运动着的要强身影。经历了创意鏖战、拍摄挑战和后期制作,最终这支大片在7月26日上线,成为奥运开幕期间最引人注目的视觉盛宴。
近日,中国广告网特别采访了这部作品背后制作团队的KAMA,深入探讨了影片的创作历程与背后的故事。在采访中,制作团队负责人Kama详细分享了从创意构思到最终呈现的点滴历程,揭示了如何在时间紧迫、挑战重重的情况下,将张艺谋的美学理念与蒙牛的品牌精神完美融合,最终打造出这部充满张力与视觉震撼的奥运开幕大片。这段访谈不仅展现了团队成员的专业精神与创新思维,也揭示了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不懈坚持。
一、请您介绍一下蒙牛与张艺谋导演合作制作2024年巴黎奥运会品牌形象广告的初衷和背景?
Kama:2023年年底,蒙牛发出了这份奥运开幕Brief:蒙牛将携手双奥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希望在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开幕当天,以一支具有极强记忆点和内容张力的视觉大片,抢占大众视野,在开幕当天脱颖而出,将蒙牛作为「奥运全球合作伙伴」的心智,深深烙印在消费者心中,与国师共同打造“第三次开幕”。
奥运会是世界顶级的体育赛事,作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蒙牛的战略眼光是很长远且清晰的。今年,蒙牛第一次以这个身份亮相,希望用一支有别于传统的TVC打响声势,体现出品牌的差异化、独特性和唯一性。
蒙牛想通过这个主题片把品牌力放大,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展现民族高度,让每个人都感知到奥运这个历史大事件“与我有关”,并带给所有人振奋感,这个品牌策略非常宏大。而且品牌没有任何量化的数据指标,唯一的目标就是,要做成一个公众知晓的大事件。作为双奥开幕总导演,张艺谋可以通过自身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为蒙牛“奥运全球合作伙伴”的身份背书,也能为本支主题片的传播,创造极强的话题度。经过两轮激烈的比稿,KARMA赢下了这次宝贵的机会。
二、您是如何确定广告片的主题“要强”的?这一主题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Kama:“天生要强”是蒙牛的品牌主张,首先,牛奶本身就与体育运动、大健康产业紧密相关,聚焦重大体育赛事开展营销活动,全方位展现蒙牛“天生要强”的品牌主张,是这次奥运营销的大背景。
巴黎奥运主张“平等与开放”,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来。蒙牛作为巴黎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正是通过提供普惠的乳品营养支持,让更多人有机会登上奥运舞台,让每个人的要强,被世界看见。
为了表达核心概念——“让世界看到每个人的要强”,我们以“一块飘动的白色巨幕”作为蒙牛牛奶的比喻,来展开故事:它从中国内蒙草原出发,经过千山万水,飘向巴黎,一路上将一个个运动姿态,以光影的形式,放大并投射出来。幕布上的巨影,代表着每个渺小的身躯,都能因要强的信念,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最后这块白色巨幕在塞纳河畔立起,映照出古今中外万千强者的身影,致意巴黎奥运开幕。
三、广告片中展示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元素,如马头琴和京剧等,您是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广告中的?
Kama:作为蒙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呼麦在2009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制作上,我们推荐要以蒙古族呼麦的形式,作为影片的整体基调。张艺谋导演认可了这一想法,并向他们推荐了呼麦艺术家,另外我们还邀请到了国内顶级的广告作曲家Chris,打造背景音乐。
BGM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在于,这是一部极具象征意味的短片,它很抽象,但音乐又必须能够恰当地传达出“开幕”与“出征”的情感。
从一开始的创意已经定下了基调:蒙古族的民族乐器,后面恢宏的交响乐,再加入女生蒙古族特有的长调。在这样的基底里面,我们先用乐队化的思路去创作了前一半的音乐,呼麦 马头琴形成辽阔悠远的氛围,但我们在这个音乐里面有设置一个小小的机关,就是我们的吉他riff,这是一个充满行进感的吉他riff不起眼但是让人们感受到律动,到高潮部分的时候,我们采用了复合拍、非常规节拍,而这样的设置会更加觉得自由非传统;我们的弦乐进行也采用了离调和弦,因为尝试很多次以后,发现这样的组合会更加的开阔灿烂。最后我们跟一众蒙古族艺术家一起琢磨歌词的配合、录制、分配。长调老师尝试了多种方式演唱,对于呼麦、长调,让这些艺术家自由发挥,我们事后来整理,因为这样会更地道。
四、广告片中运用了哪些特殊的拍摄手法和技术?
Kama:拍摄手法并不特殊,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甚至不能使用大机器,因此请来了可以脚踩轮滑的波兰摄影师,帮助我们增加运镜的可能性。拍摄过程中同时会读取环境数据,后期CG白布和影子的部分。
五、在广告片的制作过程中,您团队遇到了哪些主要挑战?是如何克服的?
Kama:
1、创意层面的挑战
“奥运”本身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但大众焦点往往停留在赛事、开幕式上,而不在品牌本身,如何找到品牌和品类角色与奥运的契合点?面对竞品在资源、IP方面的大规模抢占,如何制定差异化打法,传递蒙牛的核心主张,形成“蒙牛×奥运”的品牌心智关联?与国师共同打造的第三次“开幕”,如何既符合“张氏美学”的风格,又能不重复国师个人标签,在两次奥运开幕式上完成跨越和突破?由于权益的关系,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限制:一是短片中不能出现「奶液」,二是不能使用具体的运动员人物形象
我们用最终的创意回答了这些问题:
用一块巨大的白色幕布,作为流动的奶液的隐喻,既能在形态上体现出蒙牛的品类和品牌角色,又能以光影的形式,将每一个要强者的身影放大并呈现出来。
它代表蒙牛用乳品营养,支撑着每个人,每一个渺小的身躯,都能因要强的信念,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一支没有任何运动员露脸的TVC,但却可以让全世界古今中外所有的运动员,成为我们的代言人,轻巧无比却又抓人眼球,给每个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②制作层面的挑战
2、制作层面的挑战
¨导演理念的挑战:一开始本着“没有人比法国人更懂法国”的原则,选择了一位法国广告导演来执行,但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对方始终没能理解核心的创意概念。
我们有责任有压力在身上,是无法妥协的。反复磨合失败之后,只好紧急换成Matthias Zentner导演。八年前我们和Matthias导演合作过《自律给我自由》,他是德国人,今年60多岁,我最佩服的就是他永远都对工作保持着旺盛的热情。他当时接到我们的Brief之后特别兴奋,一个星期内就交出了令人惊艳的分镜脚本。我们一看,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次味道终于对了。提交给张艺谋导演,一看分镜也特别喜欢,还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马”,把执行导演的重任交托给他
剪辑上的挑战:难点在于这是一支没有主角,写意的,强调感觉的短片。ACO我们就来来回回剪辑了十几版,我们认为布与光影是影片视觉重点,所有的背景都要给布留出充足的想象空间,而Matthias更倾向于去展现布与人的互动,让它变得生动有趣
为了能够给出一版让各方满意的ACO,我们没有退路,整个创意团队和制作团队,快马加鞭地搜索寻找符合要求的镜头素材,花了大半个月时间和各方沟通调整。我们历经不眠不休的剪辑尝试,在全公司进行内测,终于在一次次沟通中,与各方拉齐了方向,把ACO的节奏打磨到尽可能完美的状态,得到了国师和客户的认可,项目才得以顺利推进。
CG上的挑战:在Matthias及后期团队最初的设想中,这条白布是一条奔腾的河流,而影子是被白布带走的,随着白布的变化而变化。但我们发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影子的形变非常大,没有办法让影子在短短的时间内被识别,但如果为了识别,加深影子的颜色,这些运动员就会变得像贴在白布上的2D贴图一样,失去真实感
要骗过人的眼睛,必须把真实感的细节做足。在仔细研究影子、白布的材质形态后,我们提出一个建议:白布上的影子,应该由离白布不远处的人投射出来,光源也非常接近,而身体部位距离布的远近,会决定影子深浅的变化,这样既营造出了极高的真实感,而且影子形状不会随着布变化很大。
③跨时区跨国的团队合作
时间紧任务重,Matthias导演飞来中国两次沟通这个项目,剩下的时间里我们甚至还派了一个人飞到德国协助沟通。说到跨时区高效沟通嘛,就是不休息,就是熬。我们和Matthias导演团队的人天天熬,没日没夜地剪辑、反馈、调整。
六、在这次广告创意和制作过程中,您个人有哪些特别的感悟和体会?
Kama:我们永远要相信观众是喜欢艺术的,观众的审美也是很在线的。我们在做商业广告的时候,通常都会认为观众是不喜欢艺术的。我们会认为,灯光美一点好像人物质感就会好,镜头变化多端一点好像就很厉害,其实全错。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广告很像段落式的小品。不是说小品不好,只是当我们看多了“小品式广告”,观众反而会开始喜欢看生活中看不到的画面和创意,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艺术在广告中的力量。这正是客户这次的策略高明的地方。
包括现在有人在说,我们要离戛纳越来越远,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标准什么的。我其实是不认同的,人类对所有美好的事物的感受都是趋同的,而不是说东方要有一个标准,西方再有另一个标准。
对这次和张导的合作,我的感受是,永远不怕Dream bigger,永远要让自己成为最后一批存活下来的人。第一个方面,这个时代变化很大,行业在收缩,挑战会更加严峻。未来怎么样我们谁都不知道。但作为创意行业的人,我们就应该Dream bigger,要“敢”一点,敢于大胆地创造,敢有更高的心气儿。
另一个方面,我们过程中有很多的坚持和不妥协,我认为我们最终真的做到了“要强”。我特别想分享一个细节:在踏入张艺谋办公室之前,长长的走廊上,没有豪华的装饰,只是用最简单的kitty板挂满了他从影以来拍摄的近100部影片。这些影片中有我们熟知的得过国际大奖的影片,也有我们没看过的影像内容。2008年奥运的时候,张艺谋导演也是通过和斯皮尔伯格等知名大导演的比稿,才拿下了开幕式导演的资格。
当这么著作等身的一个人,站在我面前滔滔不绝,如此富有激情,依然每天健身、思考、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这真挺了不起的。一个拍了100部电影的人都没有强调自己是天才,那拍了100部广告的人又算什么?张导曾经说过,“大部分创意都是行货,是二流货,二流货就是土老帽,别生产普普通通的内容。”永远勇敢但永远谦卑,永远保持着高标准,永远珍惜当下每一次的机会,这是他教会我最多的东西,与大家共勉。
采访的最后,Kama用他深刻的感悟与我们分享了这次项目的经历与成长。他强调,创意的世界需要勇气和坚持,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脱颖而出。在张艺谋导演的指导下,KARMA团队不仅完成了一支震撼人心的奥运广告大片,更是在每一个细节中体会到了创意的力量与艺术的永恒价值。这段合作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场让每个参与者都倍感荣耀的历练,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突破自我,勇敢逐梦。
KARMA简介:
我们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独立广告创意代理公司,于2012年12月22日—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的第二天正式起跑。
团队成员的合作至今已经超过六年,亲密无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心有灵犀的默契是我们引以为豪的资产。
我们曾横扫过全球各大广告创意的最高奖项,但我们并不满足,因为我们最终想要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用震撼人心的创意将品牌和消费者紧紧相连,把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输送给每个人。我们相信,创意就是影响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