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刷到一些疯狂的广告,再次感觉广告创意的疯疯癫癫,这些广告综合概括左手是自嗨,右手是发疯。其中包括肯德基广告对着公鸡跳“鸡”舞、LINLIEE鸭子“丑”得千奇百怪、日本“腋窝饭团”广告惊掉下巴、汇仁的“广告贴了一半就开始累了”等等,这些广告明显是疯狂与自嗨广告的代表。那么,品牌营销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自嗨”营销和“发疯”营销?
什么是“自嗨”营销和“发疯”营销。所谓的“自嗨”营销,通常是指品牌为了满足自身的创意欲望而进行的营销活动,这类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但可能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或需求,其中最大特点就是自说自话。
“自嗨”的广告在市场中不在少数,如前些日子LINLIEE鸭子“丑”得千奇百怪后遭遇群嘲,社交网络相关话题暴增;也有都市丽人疑似模仿椰树椰汁风格的“尺度”广告等等,这些广告走在激发消费强烈反响和社会话题讨论的前沿。这类广告通常采用出人意料或极具争议性的内容来吸引注意力,目的是在信息过载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这种策略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极大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话题性,但也伴随着风险,比如可能损害品牌形象或触发消费者的负面情绪。
而“发疯”营销,则是指品牌为了吸引眼球,采取一些大胆、甚至是极端的营销策略,这种策略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广泛的讨论和关注。举个栗子的话,像肛泰这样的大胆类比式文案(将老板与痔疮类比)“加班受益者、没事刷存在感、一腔热血、独立办公室、在意你上厕所时长、教你做人”;也有像星巴克调皮修改的品牌LOGO,用一个具有“偷感”的形象突出品牌“看谁在悄悄喝瑞幸”的既视感。
这类“发疯”营销手法通过突破常规、挑战传统的广告框架,使得品牌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显得更为鲜明和记忆深刻。然而,这种策略也容易引起争议,需要品牌在执行前仔细权衡可能带来的正面吸引力与潜在的负面反响之间的关系。
二、品牌应该“自嗨”还是“发疯”?
自嗨式广告侧重于品牌独立自信的表现,可增强特定群体的品牌忠诚度;而发疯营销则通过极端创新吸引广泛关注,但可能伴随较高风险。
品牌需要清晰地理解自己的定位以及目标市场的需求。对于一些高端品牌来说,他们的消费者群体可能更加欣赏独到且高雅的营销手法,这时候“自嗨”的营销策略可能更能体现品牌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例如,某奢侈品牌通过与知名度高的艺人合作,推出具有意义设计的产品,虽然这种策略可能不具有普遍的市场吸引力,但却能有效增强品牌在目标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然而,对于大众品牌来说,过于自我中心的营销可能会导致与消费者的需求脱节。因此,品牌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来确保营销活动与消费者的期望相匹配。例如,面向年轻消费者的茶饮品牌可能发现,他们的目标群体更喜欢互动性强、娱乐性高的营销活动,这时候选择一些“发疯”的策略,如举办大型音乐节或者与热门网络挑战结合,可能更有效。
因此,无论是自嗨还是发疯,广告都能够短时间内聚焦公众眼球,但品牌在采用此类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免走向自我破坏的边缘。
三、自嗨还是发疯?都要评估风险
品牌在选择“自嗨”或“发疯”营销策略之前,必须综合评估潜在的风险与回报。这包括考量广告可能对品牌形象长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及这些活动可能对消费者忠诚度和品牌声誉造成的实际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应该利用市场调研来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偏好和反应。例如,通过焦点小组讨论、消费者调查或社交媒体分析,品牌可以获得宝贵的见解,这有助于预测不同营销策略可能产生的具体反响。这些数据可以指导品牌制定更加精准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内容。
同时,品牌还需要关注竞争对手的营销活动和行业趋势,了解竞争环境找到合适的定位。这样,即便选择了较为激进的“发疯”策略,也能确保其具有创新性并能够有效区分于竞争对手。最后,品牌应该考虑制定应急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反馈或公关危机。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沟通策略、准备好迅速响应的公关团队,并在必要时可以迅速调整或撤回不受欢迎的广告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品牌可以在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同时,利用创新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和维持消费者的关注。
作者:wen
编辑:志玲不是姐姐
来源:CNAD广告网资讯
图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扫码添加小编